2025年9月29日

虚假“避雷帖”肆虐小红书,品牌如何应对恶意抹黑?

小红书上的“避雷帖”原本是消费者分享真实体验的途径,却正在被专业黑产团队利用,成为恶意竞争的新武器。

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,小红书已成为超过4.2亿用户获取消费建议的重要平台。其中,“避雷帖”作为消费者反馈的重要形式,本应帮助他人避免劣质产品和服务。

然而,随着商业利益的涌入,这一功能正被越来越多地滥用。2025年上半年,小红书平台处置的虚假笔记就高达320万篇,封禁黑灰产账号超1000万个,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。


01 虚假避雷帖的泛滥与演变

随着小红书用户数量的增长,虚假避雷帖已呈现产业化、规模化特征。2025年的数据显示,​76%的Z世代消费者将小红书作为主要消费决策参考平台,这一高影响力也使其成为商业攻击的重灾区。

虚假避雷帖的传播效率显著提升,一条不实信息可能在48小时内获得超过1.2亿次浏览,直接导致品牌销售额暴跌60%以上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其中41%的虚假内容为AI合成,普通用户难以辨别真伪。

恶意避雷帖的发布动机多样。有些源于消费者的真实不满,但更多来自专业黑产团队的批量操作。

这些团队利用虚拟定位技术,单日可制造超过3000条虚假差评,形成完整产业链。在商业利益驱动下,竞争对手通过抹黑手段抢夺市场份额的情况也屡见不鲜。

平台治理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小红书封禁虚假账号超1200万个,处置虚假营销笔记1376万篇,清理虚假评论超3.6亿条。这些数字背后反映了虚假避雷帖已成为平台生态的公害。

02 虚假避雷帖的识别特征

要应对虚假避雷帖,首先需要准确识别它们。虚假避雷帖通常有以下几个特征:

内容夸张失实,常见手法是夸大微小问题。例如,有博主因服务员上菜稍慢,就断言整家餐厅服务差、菜品不好。这种评价往往缺乏具体细节,以主观情绪发泄为主。

证据模糊或伪造,虚假避雷帖通常缺少实物证据,或使用模糊图片、AI合成内容。当被要求提供更多证据时,发布者往往避而不答或搪塞应对。

账号特征可疑,黑产账号往往有特定行为模式。小红书虚假内容治理负责人蒂法指出,两类账号值得警惕:一是机构自建编辑团队运营的“伪素人”账号,精心营造各种人设;二是众包平台招募普通用户作假的“众包”账号,批量发布同质化内容。

发布模式也存在破绽。虚假避雷帖常在短时间内大量出现,且内容高度相似。小红书通过“同质化识别”能力,能有效识别这些批量造假行为。

03 法律红线与真实案例

虚假避雷帖并非简单的口碑问题,而是可能触及法律红线的行为。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,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、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。

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昕栋指出,若评价中包含不实指控、蓄意混淆事实或煽动负面情绪,行为人可能需要承担停止侵害、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。

真实的司法案例展示了虚假避雷帖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。在一起案例中,杨某某在自媒体账号发布“避雷帖”,将某房地产公司的分销代理行为污名化,使用“诈骗”、“无赖”等侮辱性词汇,最终被法院认定构成名誉侵权。

更严重的案例中,虚假避雷帖可能构成刑事犯罪。北京朝阳区检察院曾办理一起案件,餐厅离职员工王某联合他人摆拍后厨视频,以“曝光”威胁餐厅老板索要500万元封口费,最终因敲诈勒索罪被判有期徒刑。

然而,并非所有负面评价都构成侵权。河南省洛阳市一起案例中,张女士在小红书发布关于某月子服务中心的负面评价,法院认定其言论基于真实消费经历,且未使用侮辱性语言,不构成侵权。

这体现了法律对消费者正当监督权的保护。

04 品牌应对策略与危机管理

面对恶意避雷帖,品牌应建立系统的应对机制。有效的危机管理包括以下关键环节:

快速评估与分级响应是首要步骤。当出现避雷帖时,品牌需冷静分析内容真实性,评估潜在影响。建立四小时快速响应机制,通过智能化系统实时抓取负面关键词。根据情况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策略:对普通用户反馈建立24小时沟通渠道;对KOL质疑制定标准化回应模板;对恶意攻击则启动法律程序。

多渠道应对措施并行是成功关键。首先可通过小红书官方举报功能处理不实笔记,选择“虚假不实”、“侵权权益”等合适类别,并提供证据。若举报未及时处理,可联系小红书人工客服。

平台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小红书虚假信息的平均审核时长已降低25%​,举报效率明显提升。

法律手段是重要保障。一旦确定遭遇“恶意测评”,应第一时间固定证据,必要时发送律师函。对于实名认证账号,律师函基本可解决80%以上问题。情节严重的,可考虑法律诉讼,追究发布者责任。

技术手段也可发挥作用。逆向SEO沉帖技术可在30分钟内将负面笔记搜索排名降至100名以后。同时,通过发布大量正面内容,可压制负面笔记的搜索排名,减少其影响力。

正面内容建设是长期策略。品牌应加强真实用户反馈收集,建立可追溯的产品质量体系。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获得权威背书,制作产品安全科普内容,增强用户信任。

05 平台治理与未来展望

小红书平台已认识到虚假内容的危害,并加大了治理力度。2025年,小红书成立“打击虚假营销战队”,通过跨部门协同作战,实现了从账号识别、内容拦截到品牌溯源的全链路打击。

技术手段在平台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。小红书上线了50多个识别模型,建立了以“同质化识别”为核心的风控体系,将对黑灰产的识别召回率提升了72%。
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“生态哨兵”系统与“黑种子库”的建设。这些系统能够实时识别批量同质化内容,将治理响应速度从“周级别”提升至“小时级/实时拦截”。

平台治理已初见成效。数据显示,小红书搜索结果的用户负反馈率下降了20%​,用户对社区内容的满意度提升了10%​。同时,虚假营销内容的曝光整体下降了60%​

对于未来,小红书“打击虚假营销战队”队长莱戈表示:“打击虚假营销是一场持久战,‘虚假营销成本高于收益’是我们长期努力的目标。”

这需要平台、品牌、用户三方共同努力,才能构建健康的内容生态。


随着平台治理技术的不断升级,小红书已能将治理响应速度从“周级别”缩短至“小时级/实时拦截”。但技术的对抗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,真实评价的生存环境需要平台、品牌和用户共同维护。

对于品牌而言,建立全面的舆情监测系统和快速响应机制已成为数字时代的必修课。对于用户,辨别内容真伪、理性看待极端评价,是避免被误导的关键。只有多方共同努力,才能让“避雷帖”回归其本质,成为真实消费体验的分享,而非商业斗争的工具。